據說,現在世界上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與網路相連的,而現在你面臨的抉擇便是,要不要住進這片新大陸? 「看不見的大陸」=新經濟已經出現了
過去,我曾將35~50歲前後的上班族在工作上遭遇瓶頸而陷入無力的狀態,稱為「著魔的十五年」。這些上班族的普遍特徵是,進入公司已經十年以上,大概能夠掌握工作內容,也累積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於身處依年資晉升、調薪的所謂「年功序列型」的企業,加上大權都操控在五十歲以上的人手裡,所以無法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持續處於這種狀態,只會導致他們為了保住飯碗而整天看上司臉色,學會了鑽營之道,卻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上進心與目標。所以我才稱這樣的狀態為「著魔的十五年」。
現在許多屬於這個世代的上班族,還面臨了更迫切的問題。那就是,他們身處經濟的激變期,卻適應不良、水土不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不景氣的時代,你可以存活的更好!
不要害怕,再次做好戰鬥準備,與危機正面對決!
以網路空間為經濟活動中心,金錢與資訊都跨越了國境的無國界經濟出現了。身處經濟的激變期,大多數人卻適應不良,陷入向內、向下、向後退縮的凍結狀態。唯有學習新的能力,做好戰鬥準備,重新起動的人,才能在未來存活下去……
身為經營者,面對看不見的新大陸,既有的規則、框架都在崩解,你必須具備在荒地中描繪出未來藍圖,並用口語明確表達,說服聽眾以籌措資金,將事業計畫付諸實行的才能。
身為金字塔型組織中的中階主管,面對專案小組型組織興起,中間層級可能消失,你需要轉型成為「熱情製造機」,培養領導「多國聯軍」專案小組、讓每個人都能發揮專長的能力。
身為職場新人,請記得選擇熱門企業,就等於選擇了無法發揮能力的公司。你應該自動自發加入不保障將來的組織,從中不斷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肩負起改革的任務。
【內容導讀】
全員給「Ο」也不錄取─麥肯錫式人才評價法 ~大前研一/本書作者
我在麥肯錫時,為了徵才,經常造訪世界一流的MBA名校。當時每年都有約八百位哈佛或史丹佛等大學商學院的學生應徵麥肯錫的工作。麥肯錫通常都會在這群精英中錄取約兩百人,而且招募的手法十分獨特。
首先,每位應徵者大約需要先後與五位左右的人資主管,分別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進行一對一面談。
招考的重點有三項。第一,是看應徵者在學校班上是否有傑出表現(值得一提的職務),或者小時候是否擔任過童子軍小隊長、創辦過非營利組織等可做為曾經發揮領導才能的證據。這是用來評價個人是否能掌握主導權,以及即使無法獲利,是否仍願意孜孜不倦從事某項工作。
第二,是看整理總結的能力。人資主管會詢問應徵者,是否能在班級討論中匯整大家的意見,並使全員達成共識。
第三,是看應徵者如何應對人資主管的問題。無論在日本或美國,總是有愛賣弄知識的人。這種口若懸河的傢伙在回答問題時,總是立刻就搬出「根據誰誰誰的理論」的說法。不過,這種人在商場上多半派不上用場。但有些人就會先問:「針對您的問題,我是否能以這樣的前提來回答呢?」以確認自己是否正確理解對方的問題,然後再回答說:「如果是這種情形,我認為是……」這類型的人就很不錯,因為他們的腦筋比較靈活。
在確認以上三個重點後,面試官就會針對應徵者的表現,以標示◎○╳的方式來評分。五位考官中,只要有一位給◎,判斷應徵者為「絕對應該錄取」,就算及格,即使其他四位考官都給╳,也無所謂。另一方面,即使五位考官全都給○,也不會錄取,因為五位考官都評○的人,雖然能夠圓滿地完成規定工作,但卻無法成為開拓新事業的人才。學業成績優異的人,別的企業裡也比比皆是,要在與其他企業的廝殺中贏在起跑點上,就必須有更為創新的才能。
順道一提,我自己也經歷過與八位考官的面試。在我當上董事後,一調查才發現,當初給我◎的只有一位,其他的不是╳,就是「無從判斷」。但後來,我在這個全世界共有六千人的組織中,成為只有十六席的常務會成員之一。所以可以說,這個招考方法難度雖高,但非常有效。
至於我在麥肯錫所錄取的人,光是日本女性,就有一橋大學的石倉洋子教授、經營手機專用拍賣網站「MOBK」與手機遊戲網站「Mbga-Town」等事業的「DeNA」社長南場智子女士,還有讓普拉達Prada在日本大幅成長的推手青木千榮子女士等。她們全都是哈佛大學商學院的MBA或企管博士,從麥肯錫「畢業後」也一樣事業有成。她們與其他的MBA有什麼不同?
■ 優秀人才的共通點,是求知若渴且勇於冒險
就拿DeNA的南場社長來說,她是我在麥肯錫的招募面試中評定為◎的才女,後來,她在晉升為麥肯錫的合夥人之後離職。晉升為合夥人,她的收入應該高達一流企業同齡上班族的八倍左右,但她卻捨棄高薪自己創業。
另外一位我也會評定為◎的韓國人朴約翰John J.Park,在就讀哈佛大學商學院期間,以亞洲俱樂部Asia Club會長的身分邀請我去演講。在接觸過程中,我發現他不僅說話方式非常有條不紊,也沒有任何態度曖昧、猶疑不決之處,非常坦蕩磊落。於是我問他畢業後要不要來麥肯錫試試,但他回絕了。後來他回韓國發展並活躍於產、學兩界,不但是首爾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創投公司「亞洲發展」ASIA evolution的執行長。
1990年代前半,IBM因為未能對電腦時代的來臨做出即時反應,而瀕臨垂死狀態。IBM解雇了執行長艾克斯(John Akers),並設立委員會尋找繼任人選。獵頭公司遴選了七位經營者,但其中六位婉拒。當時的IBM就像是一艘沉沒中的巨艦,名聲墜落谷底,自然沒有人願意接下執行長這麼高風險的職務。
但葛斯納的決定不同。曾任職於美國運通的葛斯納,當時是納貝斯克Nabisco食品公司的執行長,他說「電腦好像比餅乾更有趣!」,隨即接受了IBM的邀請。我當時在麥肯錫是全球IBM的管理顧問總監,因此在葛斯納上任後,立刻前往紐約向他說明IBM公司的現狀、當務之急與未來的展望等。即便當時的葛斯納其實對於電腦,甚至是IBM均一無所悉,他還是接下了執行長的大任。一般看來,這實在是過於魯莽的決定,但事實上他卻成功地拯救了IBM,而他的經營才能也獲得高度肯定。
以上的三人有三個共通點。★對於人生就是冒險,抱持達觀態度;★不管他人的眼光或是薪資高低,都會去做想做的事;★總是求知若渴,懷抱強烈的欲望與願望。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勇於冒險」,對他們而言,「考驗自我潛力,至死方休」永遠都優先於「尋求安身之地」,所以就算失敗了,也覺得不枉此生……
0-4 【內容試讀】第一章:【認識現狀】為什麼需要「再起動」?
為什麼需要「再起動」?
據說,現在世界上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與網路相連的,而現在你面臨的抉擇便是,要不要住進這片新大陸?
「看不見的大陸」=新經濟已經出現了
過去,我曾將三十五~五十歲前後的上班族在工作上遭遇瓶頸而陷入無力的狀態,稱為「著魔的十五年」。這些上班族的普遍特徵是,進入公司已經十年以上,大概能夠掌握工作內容,也累積了一定的成果。但由於身處依年資晉升、調薪的所謂「年功序列型」的企業,加上大權都操控在五十歲以上的人手裡,所以無法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持續處於這種狀態,只會導致他們為了保住飯碗而整天看上司臉色,學會了鑽營之道,卻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上進心與目標。所以我才稱這樣的狀態為「著魔的十五年」。
現在許多屬於這個世代的上班族,還面臨了更迫切的問題。那就是,他們身處經濟的激變期,卻適應不良、水土不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將2009年稱為「AG25年」,也就是說,從「AG元年」開始,已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所謂的「AG」就是「After Gates」,意指比爾蓋茲所率領的微軟在1985年推出了「Windows」後,便揭開了新世紀的序幕。就像可以用耶穌的誕生,劃分為紀元前(BC)與紀元後(AD)一般,若將1985年視為新大陸紀元元年的話,就可以理解這一切了。
全世界以這一年為界,為之一變。電腦與網路開始普及,所有事物都迅速地從類比進化為數位,真實轉變為虛擬,從實體店舖過渡為電子商務。若再細分這之後的二十五年則會發現,每五年就會面臨一個重大的轉捩點,而現在已經正式進入要一掃舊時代殘渣餘孽的最終激變期。
回顧歷史,同樣的現象已重複上演多次,譬如美、英關係。閱讀十九世紀的文獻會發現,英國在議論誕生於新大陸的美國時,主觀地推測「如此野蠻之國終究會碰壁,然後自我崩潰」。然而百年之後,美國不但沒有瓦解,還成為支配全世界的超級大國,反倒是英國成了追隨美國腳步的奴隸。
類似的現象,現在也發生在新舊經濟之間。
取代舊經濟的新經濟,換言之,就是「看不見的新大陸」。它是一種金錢與資訊都跨越國境的無國界經濟,以網路空間為經濟活動中心。金融界也因此改變,個人可以更輕易地操作比手頭資金多一百倍、一千倍的龐大金額。「看得到的人就是看得到,看不到的人就完全看不到」,這樣的新大陸昭然若現。也可以說,看得見的人就是新大陸居民,看不見的就是舊大陸居民。
譬如,據說現在全世界網路使用者已超過十億,也就是說,有十億人居住在網路社會中。此外,會使用手機簡訊的人口已達二十億,這表示,世界上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是與網路相連的。這樣的地殼變動非常驚人,而現在你面臨的抉擇便是,要不要住進這片新大陸?
然而,現在三十五~五十歲的上班族,大半都無法適應這個商務新大陸。這又是為什麼?
◆ 選擇留在舊大陸,還是迎向新大陸
就我看來,這個世代的人犯了兩個錯誤。一是他們誤判了環境的變化,二是他們過度適應所誤判的環境,也就是舊大陸環境。
他們之所以誤判環境,最大的理由在於,自新世紀起始的1985年直到AG25年的現在這段激變期,他們在公司裡接受的還是來自「舊大陸居民」前輩的教育。這些現在已經五十五歲以上的世代,因為一直以來都活在舊大陸環境,體質上已經完全無法適應新大陸。
換言之,現在三十五~五十歲這個世代所接受的,還是舊大陸環境(類比時代的舊經濟社會)的商業戰鬥訓練,並沒有接受過得以在新大陸環境(數位時代的新經濟社會)存活下去的戰鬥訓練。
新大陸商務的特徵,在於沒有齊頭式平等和年功序列,所以依生存能力的不同,薪資差距可能高達百倍以上。同樣是四十歲的人,年收入可能從三百萬日圓到三億日圓間不等。就算是上班族,只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排除在重要的工作之外、減薪或甚至被裁員。企業也因為合併、收購愈趨活絡,而時時身陷激烈的生存競爭中,沒有生存能力的傢伙就會慘遭淘汰。
新大陸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與舊大陸有著天壤之別。你永遠都不知道敵人身在何處,只要稍一不慎,轉眼間就可能被毒蛇猛咬、被毒蠍螫傷、被老虎吞噬,時時都與危險為鄰。新大陸環境儼然就是一座叢林,當然這裡也有所謂的「叢林規則」。
叢林裡,上班族從課長→部長→董事→社長這般一路直升的晉升方式已不復見。職位愈高,就能有愈多交際費可以揮霍,流連於銀座和高爾夫球俱樂部的這種「優勝組」模式,現在也只是幻想。
如果想在新大陸成功,就必須冒險深入叢林。而所謂冒險這件事,意味著「如果失敗,全身就會被剝得精光,一文不值」。
認為自己無法冒險的人,有幾種典型的藉口:「話雖如此,但我還得養家啊!」、「我貸款還沒付完呢!」、「如果父母發生什麼意外,我必須照顧他們」等等,若說到自己為何無法冒險,這些人隨便都能舉出六、七個理由。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又患了「青鳥症候群」(※),整天期待自己可以飛黃騰達、富裕多金。這根本就不可能。
這些過度適應舊大陸社會、三十五到五十歲的上班族,為了能在新大陸存活,首先就要徹底改變舊有的認知。
◆ 專案導向的組織是今後主流
各位不妨環顧你所在的辦公室。每個部門的辦公桌是不是都排列得像一座「島」,而且課長一定是坐在可以環視整座「島」的邊緣位置?如果是的話,這就是舊大陸企業的型態。
在新大陸企業裡,拜電子郵件與網路發達之賜,中階主管毫無用武之地,上司與下屬的關係也因此瓦解。例如,我曾服務過的麥肯錫,是以每個專案為工作單位,由一位專案經理率領整個實戰部隊,並為專案的成敗負全責。當一個專案結束後小組便解散,下次再因應另一個專案組成新的小組。
能在新大陸勝出的企業,多數都像這樣,主要是以專案導向的組織為主。因為專案導向的組織靈活且應變迅速,比容易流於墨守成規的金字塔型組織更適於創新。
因此,所謂組長、課長、部長這種職等也將日漸式微。日本企業一直以來都立足於一個大前提,即所有人遲早都能做同樣的工作,只要循序漸進晉升為主管後,自然就會做主管的工作。不過這也逐漸成為空想。
在這樣的新世紀裡,如果三十五~五十歲的人還是選擇緊貼以團塊世代為首的舊大陸,會有什麼下場?首先,對年輕一代來說,將毫無指導力可言。如果被年輕一代的人認為你只會做上司交代的事,其餘的一概不做也不會做,只會阿諛諂媚,那麼這些新大陸居民的年輕世代將不會聽從你的指揮,不把你放在眼裡。想必這樣的人馬上就會面臨被裁員的窘境吧!
◆ 如果你是某家公司的老闆……
為了能在新大陸存活,這些過度適應舊大陸環境的三十五~五十歲上班族,應該怎麼辦?
光靠email、PowerPoint這類資訊技術,將無法與新大陸的年輕世代或是以資訊為武器的外籍同事以勢均力敵之姿競爭。想要更徹底地進行「自我改造、再起動」,只有三個方法,即改變「金錢運用方法」、「時間運用方法」與「居住地點」。
即使多數舊世代的上班族,都將自己的命運託付給國家或是公司之類的他人,但因為年功序列和終身雇用這種日本式的體制仍存在,所以他們還得以存活。然而,新大陸叢林是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自己的命運需要自己掌握,得靠自己改變。如果和舊大陸居民用相同的方法運用金錢、時間,並住在同樣的地方,就絕對無法「自我改造」、「再起動」。
譬如,由我擔任校長的企業家養成學校「攻擊者商業學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學生平均年齡為三十六歲,其中大半都是想要逃離舊大陸、移居新大陸的上班族。他們支付半年二十萬日圓的學費,利用平日下班後或是週末等私人時間上課,學習在新大陸創業時所需的戰鬥力。
此外,MBA也是適用於新大陸的戰鬥力之一。只是,MBA在實戰上是否有效,仍待商榷。
於是我與澳洲的龐德(Bond)大學合作,成立可以利用遠距學習取得「實戰MBA」學位的「龐德大學-BBT MBA計畫」,參與這個課程的學生,平均年齡為35.7歲。這個課程與以往的MBA迥然不同,是以個案研究為中心,學習如何擬定創業構想、將構想事業化、籌措所需資金等具體的企業管理KNOW-HOW。經常有人說,就算拿了MBA也無法立刻派上用場,這是理所當然。因為教師並不一定有企業管理經驗,而且他們重視架構等腦力訓練勝過戰鬥力。
以往的個案研究教學也有很大的問題。譬如美國的哈佛商學院,從針對快速成長的公司加以研究,到實際在課堂上使用該個案來教學,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許多個案在完成之際已經消失、被買收、合併的例子也屢見不鮮。這樣的做法已經跟不上現代社會快速變化的腳步。因此我都會問學生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現在是大榮企業的社長,你會怎麼做?」
「如果你受邀擔任三菱汽車的社長,你會接受嗎?如果接受,請寫出上任後半年之間的日記,以及半年之後的資產負債表。」
由於討論的是現在進行式中的個案,所以我不會要求學生對自己答案的正確與否立刻做出結論。而是在之後一整年的課程中,收集這家企業的資訊逐一進行驗證。另外,論文考試的題目大概是這樣的:
請選擇一家你認為五年後也會是卓越企業的公司,並寫出原因。
有趣的是,這個問題的答案,十人當中有八、九人都會寫「豐田汽車」。的確,豐田汽車五年後應該也還是卓越企業,但寫這種安全答案的人絕對成不了企業家,也不適合當個經營者。同樣是汽車製造商,如果不回答豐田而是馬自達,並且提出一套自己的論述,說明怎麼做可以讓馬自達成為世界第一的卓越企業(譬如,從以2008年8月當時的市值就能買下通用汽車,或甚至是逆向收購母公司福特等方向開始論述具體策略),這種人才就能成為好的企業家並且成功。
學生提出論文的一個月後,我會再進行線上測驗。考試時間一開始,我會用電子郵件提出質疑:「你選擇了豐田汽車。不過,選這麼理所當然的公司,簡直都稱不上是『個人意見』了!我再給你一次機會,請選一個不同的公司來回答這個問題」。或者是針對選了有趣公司的同學提出問題,像是:「如果這家公司在五年後受到重挫,你覺得會是什麼原因?」這次則是要求他們在兩小時內提出八百字的論文。
要找資料、或是請教別人都無所謂,因為經營上也有所謂的「作弊」。就算提出相同的答案,唯有能夠成功執行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如果能以這種現在進行式的商業現象為主題來學習,學生對於企業管理的認識也會改變,並在一年後累積相當程度的戰鬥力。
◆ 上一百次課也不會變專家
像是MBA或美國註冊公認會計師(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CPA)等的學歷和資格,的確都能成為強力的商業武器。只是,取得MBA本身並非目的,MBA與其他證照一樣,都只是「工具」罷了。
雖然社會上也有專以考取如不動產經紀人、公認會計師、理財規劃顧問等大量證照為生活目標的「證照宅男」,不過,包含MBA在內,這些證照資格本身並沒有任何意義,徒有證照資格,在新大陸也派不上用場。
就如游泳、網球,或是高爾夫,如果想要進步,就必須向教練學習正確的游泳方法或是揮拍的訣竅一樣,MBA課程中也大致能夠學到像收益還原價格或價格彈性的計算、統計處理、行銷手法等經營者會運用到的工具。但像實戰時所需的判斷力,例如:「今天身體狀況不太好,還是採取保守打法吧」,是光靠上課培養不來的。所以,就像上了一百堂高爾夫球課也無法變成職業選手一般,拿到MBA,也不表示就能夠成為專業的商務人士。
再說,美國的MBA也存在了許多問題。譬如我曾執掌教鞭的史丹佛大學商學院裡,根本沒有能夠教授最新電子商務與網路事業課程的老師。倒不如說,學生甚至比老師更了解網路世界,這也導致老師與學生的固有關係發生大逆轉。「老師」這一概念不再成立,也是二十一世紀新經濟的特徵之一。
由我擔任校長的「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Business Breakthrough School;BBT),同時也是日本第一家可利用網路等遠距教學方式取得「實戰MBA」學位的學校。課程的重心在於傳授新大陸叢林裡存活所需的基礎體力──「問題解決能力」,並包含最低限度應該有的學術課程,如總體經濟學、財政學、會計學等。此外,我們也邀請產業界各個領域中最頂尖的經營者來講課,希望透過這樣的改善課程,達成對實戰更有幫助的訓練。
MBA課程的確能涵蓋企業管理的基本功,若沒有學位,連企業管理的常識都不懂,當然行不通。只是,如果誤以為只要有MBA學位就能坐領高薪,可就大錯特錯了。雖然部分外資企業將擁有MBA學位,做為徵才的基本條件,在有些企業裡,只要有學位,薪資就多三成,或是升遷速度較快。但日本企業並不會無條件地給予擁有MBA學位者正面評價,而且在外資企業裡,MBA也不是升遷的關鍵。
MBA雖然是商業上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而且,倒不如說,我們應該知道,這世上有能夠活用MBA所學的人和不能活用的人。
◆ 你能像安藤忠雄、迪士尼般,在荒地上描繪出未來新藍圖嗎
能在新大陸成長的人,具體而言有哪些特徵?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建築師安藤忠雄。安藤以自學的方式學習建築,只要給他蠟筆跟圖畫紙,在旁人還摸不著頭緒的時候,他已經迅速決定了概念,開始畫起透視圖。因為實在太輕易就完成了,讓人不禁會擔心地問「這樣的結構沒有問題嗎?」他卻會說:「這不是我的工作,這種事交給東大畢業的優秀傢伙去計算就行了!」雖然他繪製的設計圖幾乎都只有形象,但能夠描繪出這種形象的,除了他,也無人能出其右了。
而且,安藤明明不會說英語,卻曾經在美國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擔任客座教授,用日語授課,感動了美國的學生。像安藤忠雄一樣,沒上過東京大學卻能在東京大學任教(現為特別名譽教授)的「安藤忠雄型人才」,就是得以在新大陸成長發展、今後最需要的人才。
此外,曾經是世界第一大電腦製造商的戴爾電腦創辦人戴爾(Michael Dell),也是這類人才。他因為沒有一台符合自己所需求的組裝電腦而感到憤慨,因此在大學時代就有了客製化電腦的概念。這是發生在1984年的事。在經過二十幾年後的今天,戴爾電腦利用企業資源規劃(ERP)與客戶關係管理(CRM)的技術完成了接訂、下訂、生產、配送的系統,使企業更加進化。正是因為戴爾能時時思考新的創意,所以公司才能進步。此外,沒有自己的銷售網路也幫了很大的忙,正因沒有代理商的存在,戴爾得以與消費者直接接觸。在新大陸,絕不可將與顧客間的界面假手他人處理。不過,如果能確實掌握這一部分,就算將製造等其餘部分外包也不要緊。
然而,日本的電腦製造商卻恰恰相反。在製造方面非常嚴謹,絕不假手他人,但銷售(與顧客端的接觸)卻委託代理商處理。再加上試圖將製造部分移轉到中國以降低成本,卻又執行得不夠徹底,導致關鍵的製造部分其實也缺乏成本上的競爭力。反而是台灣企業等更能善加運用中國所該扮演的功能。
日本企業所需要的這種人(今後將會成長發展的人)就是能夠在二十一世紀看不到的新大陸中,對自己公司應該取捨的版圖能夠清楚地定義、說明、並付諸行動的人。換句話說,就是具備一種能夠在腦海中描繪將來,並且用口頭明確表達,說服聽眾以籌措資金,將事業計畫付諸實行的才能。
部分已經預見新大陸的投資家或企業家,只要遇上前途有望的事業概念就立即投資。就如軟體銀行(SoftBank)的孫正義社長當初遇上雅虎(Yahoo!)創辦人楊致遠時一樣。當時雅虎的員工只有六人, 是個前途未卜的新興公司,但孫正義社長光就他們的事業概念,就投下了一百億日圓的資金。
新的事業概念需要的是構想力,我在有關構想力的課程中曾提過迪士尼的例子。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從直昇機上俯視佛羅里達州的濕地時,腦海中已經描繪出迪士尼樂園的藍圖了。我曾在課堂上播放了一段當時他拚命向投資人說明這個概念的影像,學生全都為之動容。若非有過人的構想力,是絕對無法在一片再怎麼看都是鱷魚比人還多的沼澤地上,描繪出迪士尼樂園的藍圖。
過去的日本,都是一路追趕著歐美發展至今。但現代這種做法已經無法維持企業的生存了,更不可或缺的是製作能力、建築師的能力、還有如安藤與迪士尼般能在經濟大陸的「未墾地」上描繪出匠心獨具未來新藍圖的能力。因為無關年齡、性別或國籍,這才是新大陸時代最需要且最重要的個人特質。
◆ 專案一起動,計費器就開始跳表了
在這個年代,上班族已經不能只是完成被賦予的例行公事了。
實際上,在大多數的公司裡,工作的性質與進行方式也已經大不相同。
前面也提到:「以專案為導向,不再講求上下關係的組織型態,今後將有增加的趨勢」。而所謂的專案如果是以三個月為期限,就必須剛好在三個月內完成。
譬如麥肯錫在接受客戶委託後,就會開始針對問題進行調查、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並在三個月後離開。就像搭計程車一樣,專案開始的那一天,計費器就開始跳表了,如果比三個月多花上一星期的話就會不划算。若以一個月三千萬日圓計算,超過一天就損失一百萬日圓,七天就損失七百萬日圓。因此,這種嚴謹的管理態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普通公司就算多延了一個月,多半也只會用「沒辦法」這種說法敷衍了事。在我看來,這種工作態度簡直是不可置信。
因此,能在預定期限內,以預計的品質順利完成專案的人,也就是能夠勝任「專案經理」職務的人,這種人有極高的價值,在未來將是非常珍貴的人才。
以下我將說明,上班族怎麼做才能勇於冒險,並成為出色的專案經理或負責人。
※青鳥症候群:源於比利時劇作家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的童話劇「青鳥」。故事描述一對兄妹在夢中前往未來與過去的國度,找尋象徵幸福的青鳥,但最後發現青鳥其實就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鳥籠裡。現以青鳥症候群形容,相信現在的自己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持續追尋夢想的人,也就是為了追求理想工作而無法穩定下來,一直在換工作的人。
0-5 【內容書摘】第二章:【基礎篇】「再起動」的暖身操
成熟.低成長期的現在,成功的關鍵已與過去不同。資訊、語言與財務,是個人存活下去必需的技術;「發想力」、「創造力」、「構想力」,則是企業戰略成功的要素。
◆ 時間管理—絕對不說「沒時間」
為了提昇「專案管理(project manager)」能力,除了確實處理例行公事之外,首要重點便是有效執行「時間管理」。
連時間都管理不好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專案管理。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經勉強自己接下不合理的工作,只因為那是客戶訂單或是上司命令?不斷接下耗時的工作,又無法妥善管理時間,當然會忙得連睡覺的時間也沒有。如果因此延遲了交貨日期,造成重大損失,還可能因此失去顧客與上司的信任。
即使情況沒有那麼嚴重,但幾乎所有的上班族,尤其是三十五~五十歲正值壯年的人,都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深感時間不夠用。當然,一部分原因是最近很多公司裁員,導致每個人的工作量大增,但最主要原因應該是,不少人早已將加班視為理所當然。
我主持的商業學校的學生也一樣,課程沒上完就半途而廢的理由,不外乎「沒有時間」、「最近工作很忙……」等等。但是,這是真的嗎?
「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的「經營者養成計劃/發現問題本質系列課程」,目標是培養學生足以媲美麥肯錫顧問的分析能力,包含五十小時課程與五十小時實習。也就是說,基本上只需要一百小時就能修畢;就算是用了兩倍的時間,也只需要兩百小時。以一年五十二週計算,平均一週只需要花費四小時左右,你可以選擇一天一小時,一週上課四天,也可以集中在週末一次上滿四小時,非常有彈性、好安排,但就是有不少人連這些時間都擠不出來。
可是,如果真的有心改造自己、再起動的話,最好別再說出「沒時間」這句話。
在許多舊時代的企業裡,有一種只要說「沒時間」,就能被原諒的氛圍,但在新大陸的商場上,這個藉口將不再適用。因為大半工作都能在網路上,以email或電子會議等方式進行的新大陸,時間的感覺、價值,都已經截然不同。
◆ 記事簿的「三色管理」,可減少時間浪費
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有人一個星期連四個小時都擠不出來。我的工作也是非常忙碌,經營好幾個公司,從事企管顧問的工作,每個月有十幾件來自雜誌、報紙、網站的邀稿,一年還要出版好幾本書。但包含英文著作在內,我從未發生過拖稿的狀況。
除此之外,我經常受邀到國內外演講,2004年就已經視察過備受矚目,被稱為「二十一世紀大國」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在嗜好方面,我每個週末一樣有空享受最喜愛的林道越野車(Off-road bike)與雪上摩托車(snowmobile)。而且,還有剩餘的時間。
從年輕時在日立製作所工作,我就不曾加班,不但每天準時下班,還有時間在公司宿舍的陽台烤秋刀魚,在海邊剖西瓜吃,到體育館運動。週末時也總是和內人出外兜風散心。
不過,跳槽到麥肯錫後的幾年,我的確是拼了命地工作,真正能在家吃一頓飯的機會,包括週末在內,一年當中也不過只有兩次。之後又因為擔任亞太地區會長,經常出國出席董事會等,以及除了本業之外,主持一個努力改革日本成為生活者主權國家的組織「平成維新會」,行程總是排得滿滿的。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曾到全世界兩百多處從事我最喜愛的潛水運動(Scuba Diving),也經常去滑雪或打高爾夫。
不要以為我是個特例,只要能進行新大陸式的「時間改造」,就算是一般上班族,也能擠出更多的時間。
首先,拿出去年的萬用手冊,重新檢視過去一年的行程安排。
好好分析在滿滿的會議或協調會等行程當中,究竟在什麼事上花了多少時間。你應該會發現,有很多時間根本想不起來自己做了什麼,而這些時間全部加起來,佔了整體的幾%呢?除了工廠作業員幾乎將所有時間都花費在現場作業之外,大多數白領上班族這「想不起來」的時間,大概佔了全體70%以上!也就是說,在公司裡能夠「自由運用」的時間,其實出乎意料的多。
再算算平日晚間的時間。六點下班到十一點上床睡覺,中間就有五小時;扣掉通勤的一小時也還有四小時。連同週末與假日一起分析會發現,每個人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約有二成或三成,甚至到四成左右。如果一天清醒活動的時間有十六小時,二成就有三‧二小時,四成就有六‧四小時。這個數字乘以三百六十五,一年至少有一千個小時以上。就算從中扣除吃飯等時間,應該也足以擠出花費在「自我改造」、投資自己未來的時間。
不妨試著將手冊上的預定行程,以「超重要=綠色、還算重要=黃色、不太重要=紅色」來分類註記,再根據這已經分類過的手冊,著手進行「時間改造」。
「時間改造」的概念與方法,與「企業改造」相同。譬如讓日產汽車達成「V字型回復」而享盛名的戈恩(Carlos Ghosn)社長,為了改善收益所採取的措施,便是大幅刪減零件的購買費用與人事費用。對於瀕臨死亡的企業而言,戈恩社長不過是採取了極為理所當然的處置,重要的是,他徹底執行了這個決定。
「時間改造」也一樣,目標是將劃分為紅色的會議或協調會等,無條件地全部刪除,以及將劃分為黃色的行程削減一半,並且徹底執行。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呢?
◆ 精簡行程的三個方法
一橋大學研究所國際企業戰略研究科的工作小組,曾針對日本董事長協會(Japan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的四十三家會員企業,進行以「CEO的時間運用方法」為題的問卷調查(2004年發表)。
結果顯示,CEO一個月之中花費最多時間在「非例行會議.協調會」,計31.9小時;其次為「獨自思考的時間」,計25.3小時;第三則是「董事會之外的例行會議」,計20.6小時。全部的工作時間平均為229小時,花在公司內部是117.6小時。換句話說,CEO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都在公司內,其中有45%用於會議與協調。不過,是否有必要花費這麼多的時間與勞力,非常值得檢討。
企業在進行降低成本與人力的「企業改造」時,若將降低目標訂為一成,可以想見,執行的方法必然只是吝嗇地節省各種經費、減少錄取人數以靜待員工數自然降低等等小家子氣的改善,來敷衍了事。換句話說,企業若是無法大刀闊斧地將刪減目標訂在四〜五成,將改造工作委外,或是以全新的方式或負責人來執行的話,企業體質是無法真正改變的。
同理,如果「時間改造」也只以刪減一成為目標,改善的狀況也只會停留在「晚十分鐘出席會議,早十分鐘離席」這種不痛不癢的程度而已。這不僅沒有任何助益,反而徒增壓力。
那麼具體而言,要如何精簡行程呢?其概念.步驟可以總結為下列三點。
1.降低工作的品質.精確度
2.委派代理人(delegate)
3.外包
1的作法,譬如斷然決定不出席那些不需要親自出席或發言的會議,改以事前瀏覽會議資料、提出自己的意見或評論等方式,做最起碼的追蹤工作。2是讓同事或部屬代替自己出席會議,會後再聽取簡報。3則是將案件完全交給他人處理,將自己的工作降到零。雖然這些作法的大前提是,必須有優秀的幹部或同事足以勝任這些工作,但相較於舊大陸以紙張為主要的溝通管道,email與手機郵件在新大陸充分發揮了功效,讓工作執行更為簡單又有效率。
◆ 讓mail放過夜,愚蠢之至
另一個能夠擠出更多時間的訣竅就是,「不讓email放過夜」。也就是說,即刻處理眼前的事情,絕不拖延決定的時間。
我通常都是在早晨一起床與晚上睡前檢查email,文件則全部在白天的空檔時間處理。有重大的問題,立刻撥電話給對方解決。外出時將email設定轉寄到手機裡,不管是在汽車或電車上,甚至到外地出差,都一樣可以收信、讀信。因此工作真正停留在我手邊的時間,再長也不過是幾個小時。
但是在實務現場,很少上班族能做到這一點,總有一大堆工作壓在他們身上,就算是知名企業的社長或CEO,也有很多人總是揹著一堆「隔夜的email」。
到目前為止,包括在麥肯錫的時候,我遇過好幾百位社長。每當受託擔任他們企業的顧問,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社長的「IN BOX(未處理文件).OUT BOX(已處理文件)分析」,以發現該公司當下的問題、社長做了哪些指示、那些案件延誤了。如此,不僅可以看出社長的習慣,更會發現很多社長總是抱著山一般的「非必要工作」。也就是說,即使貴為社長,仍有很多人並不善於時間管理。
理論上,越是企業高層,越不應該讓IN BOX文件放過夜,必須儘速處理完畢。因為一旦社長延誤了決定,連帶底下所有人的工作都會被耽誤。如果是自己無法處理或是沒必要介入的工作,就應該徹底實行「委託」、「外包」,絕不能讓自己成為公司各項決策的障礙。
這個原則不僅限於社長,也適用於專案經理或中階主管,因為他們不做出決定,就會延誤進度,導致成本增加。此外,也應該改善作業流程,讓容易延宕的工作不到自己手上來。如此才能嚴隔區分出哪些工作應該多花時間,將多出來的時間集中用在更重要的工作上,或是用於自我投資。
擠出空檔的下一步,就是著手安排自己的行程。忙碌時安排行程的訣竅只有一個,那就是優先寫下非做不可的事。
譬如,我不管再怎麼忙,都會將在孩子假日時陪他們一起玩,列為第一優先。其次為到國外出差,再接下來是自己的休閒娛樂(滑雪或林道越野車等)、公司的重要活動、例行會議……最後才在剩下的時間裡,安排其他的會議或協調會、媒體採訪等行程。
當然,每個人的優先次序都不一樣,但如果上班族在行程安排上更主動積極一些,相信時間的利用方法也會出現驚人的變化。
◆ 有效運用上班前的幾小時,人生大不同
在新大陸,早晨時間的運用方法也非常重要。
日本的上班族,早晨總是顯得無精打采。1995年我參選東京都知事與參議員時,每天早上都在東京都內各處車站前舉行街頭演說。那時我見到的上班族,從住家出發、進入郊區車站,等到從擠滿人的電車下車,出現在市中心車站時,每個人的精力都已消耗殆盡,看起來垂頭喪氣,不見一絲霸氣。讓人不禁擔心,他們在接下來的一整天,真的能好好工作嗎?
在早晨感到憂鬱,是日本上班族獨特的現象。我在其他國家,從沒看過像日本上班族一樣,一臉憔悴不堪去上班的人群。譬如紐約的商務人士,全都是英姿颯爽、昂首闊步地走在路上。
美國商務人士的一天都開始得很早,高速公路五點左右就車多擁擠,六點左右就開始塞車。猛烈社員型(※)的主管,七點已經到公司,九點之前已經開完了好幾個會。
就算不是猛烈社員,大部分也很早就出門,七點多先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或是IHOP (International House of Pancakes)邊吃早餐邊讀報。在展開一天的工作之前,這段早餐時光就成了調整狀態的「my time」。
我也是早起型的人,所謂大前式的「早起型工作方法」,通常是凌晨零點到一點間就寢,五點起床,而且從高中以來一直如此。這是因為準備大學聯考時,大家都說「四中五落」(每天睡四小時就會考上,五小時就會落榜),所以養成了這個習慣。
五點起床的好處,首先在於能順利地與國外聯絡。早晨是撥電話到美國或紐約的最佳時間,發email也馬上就能收到回信。我在「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等地方的網路授課,也是利用早晨兩小時和晚上一小時來進行。
早晨對於改變自己人生結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我而言,早晨五點到九點是非常重要的時段,說是工作的全部也不為過。因為我通常在睡前,就先想好了明天要做的事,所以早晨醒來時已經調整到最佳狀態,一起床就能馬上開始工作。而且除了自己撥出去的電話之外,也不會被打擾。早晨也是思考力狀態最好的時候,最適合需要細心注意的困難工作,比如說檢查文件。大概到九點為止,我就已經把當天必須完成的工作都處理完畢,所以接下來一整天,我又可以挑戰新的工作了。
美國的商務人士一天開始得早,所以也結束得早。基本上一到五點就趕緊下班,回到家與家人吃過晚餐後,十點左右就上床睡覺。就算下班後和朋友小聚,也不會拖得太晚。
曼哈頓中央車站裡有名的「Oyster Bar」餐廳,尖峰時間是六~七點。七點過後客人逐漸減少,八點以後就門可羅雀了。到此光顧的多為從長島等紐約市郊住宅區,搭電車到曼哈頓來上班的商務精英,他們五點出了公司以後,繞到「Oyster Bar」和朋友小聚暢談,不過因為要回家吃晚餐,所以頂多在這吃點點心而已。
◆ 徹底屏除賺取加班費的心態
日本上班族是全世界離早起型人種最遠的一群人。不過,最近美國型商務人士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他們早晨提早出門,避開交通尖峰時段,到公司附近的咖啡店裡讀報、調整作息,還有人一早就在皇居周圍慢跑,上班前去游泳或是上外語補習班。
話雖如此,像美國猛烈社員型主管一樣,早上七點就開始工作的日本人,畢竟是少數。為什麼?可能是因為一直以來,日本企業都沒有嚴格統計業績的習慣,不免造成員工只在上班時間才工作的心態。不像嚴格統計業績的美國人或英國人,是以自己必須做什麼的觀點來看待工作,所以不管是不是上班時間,都儘可能處理更多工作。
而且,日本上班族回家的時間實在太晚。過去視加班費為變相工作獎金的時代遺毒,導致現在還是有很多公司習慣工作到很晚。所以即使早起型的人的確在增加,但依然屬於少數派。相較於美國,日本的作息時間平均往後推遲了兩個小時,如果不改變這樣的生活模式,垂頭喪氣的上班族群像,當然也無法改變。
我認為日本上班族必須捨棄過去的心態,亦即九點到五點裝成很忙的樣子,實際上卻將工作拖延到下班時間才做,以賺取加班費。想要成為一個專業人士,就必須徹底屏除這種吝嗇小氣的劣根性,確實訂出工作目標--自己今天、這一週、這一個月必須做什麼,並充份運用效率良好的早晨時間,來達成這些目標。
白天在公司時,總是有一大堆會議、協調會、訪客等,干擾了原本的工作,所以應該在決定今日工作項目後,於早晨第一時間內就先處理。早晨也是最能冷靜思考的時間,更應該利用此時排定一天的行動計劃,或是擬定當天會議的戰略.戰術,要以什麼資料與發言內容來說服別人贊同自己的想法等。
換言之,巧妙運用早晨時段,是能否成為專業的重要關鍵。
【註】:猛烈社員:意指為了公司,願意粉身碎骨般拼命工作的上班族,他們不顧自己的家庭,按照公司與上司的命令工作,是日本高度經濟成長最重要的推手,因而受到日本企業與社會的讚揚。這是在1972年後的數年間,受到當時流行語的影響而創造出來的名詞,也稱為「企業戰士」。
◆ 為了「再起動」,有效使用金錢
在商業新大陸裡,「金錢」與「時間」同樣重要,接下來要思考的就是新大陸式的「金錢使用方法」。
現在上班族的經濟狀況突然變得很艱困。在照護保險費漲價後,年金制度也因「改惡」(改善的相反),導致從現在到2017年為止,保費率將持續攀升,但保險金給付水準卻是逐年下降。其他如廢除配偶特別扣除額(追加部分)、逐步縮小房貸減稅金額、廢除老年扣除額、廢除公共年金等扣除額六十五歲以上的追加部分、調漲國民年金保費等,都使納稅人的負擔越加沉重不堪。
再加上廢除了原本應該是「永久的」的定率減稅制度、重新檢討所得稅中薪資與退休金的扣除額、強化遺產稅的徵收、提高消費稅等,簡直就是在欺壓納稅人。日本在所得稅、公司稅、遺產稅方面的稅率,已高居文明國家之冠。當然歐洲各國的消費稅的確是高於日本,但這些國家都是用稅金支付稱之為「保險」或是「年金」等社會負擔,所以純粹是名目上的問題而已。
如果讓這些「酷稅」橫行的話,許多上班族將會面臨破產的危機。老百姓默不作聲,只會被當作是啞巴,活生生成為政府任意增稅的受害者。所以,現在該是高聲說「不」的時候了。
我曾經在別處提及政府這些胡搞瞎搞的荒誕行徑,在此就不多贅述。總之,對上班族而言,今後資產的維持、增值與運用,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因為沒有錢,所以什麼也不做,一聲不吭地忍耐……這樣下去只會越來越窮。坐困愁城是舊大陸居民的作風,當「政府的跟屁蟲」只會讓你嚐盡苦頭,越陷越深。所以在力行「時間改造」,並確保屬於自己的時間之後,接下來應該思考的就是「如何有效運用金錢」。
英語單字「reboot」,現在是指電腦當機或是發生錯誤時,關掉電源再重新開機(=再起動)。但原意是牛仔為了拿掉鞋裡的小石頭或稻草,把靴子脫掉,再穿回去重綁一次鞋帶的動作。在變化速度遠超過舊大陸的新大陸裡,每個人四~五年就應該重新自我定位一次,也就是學習提昇自我,讓自己「reboot=再起動」。
◆ 年過三十五,照樣學好外語
為了準備「再起動」,該學習什麼呢?我認為在二十一世紀新大陸存活下去必需的技術,包括了資訊、語言與財務。這三項當中,三、四十歲的中堅世代,最不擅長的恐怕就是語言吧!
經常有人問我,「年過三十五歲還能學好英語嗎?」,我的答案是「YES」。因為我自己也是三十五歲以後才學會德文的。
只是,學習需要訣竅。我一開始,每週上一次一對一個人教學,但是怎麼都沒辦法進步。於是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決定改上「集中講座」,把老師請到我在蓼科的別墅,營造一個全德語的環境,把自己放在裡面整整三天。在那之後,我的德語進步了不少。換句話說,年過三十五之後學習外語的重要關鍵,就在於密集式的學習。
此外,學習英語時,首先必須理解日本在英語教育上的謬誤。我認為包含英語在內所有語言的學習,都應該順應人類的本能,以嬰兒學說話的步驟來學習,也就是「聽→說→寫→讀」的順序。如果按這樣的順序學習,即使年過三十五,又從零出發,五年後也應該達到母語人士五歲兒童的程度才是。
然而,日本英語教育的次序卻是完全相反,將「讀」「寫」擺在前面,不教更為重要的「聽」與「說」,甚至偏重文法教學,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句型結構。
譬如說,老師會先教「父親一走進房間,我就走出了房間」,這是在練習「no sooner……than~」的用法,接著要求學生改變主詞為「母親一走進房間裡……」,並不斷反覆練習同一個句型。
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會幫助我們吸收。明明需要更進一步連接不同文句,才得以組成會話,但因為總是在原地踏步,所以實際上遇到應該使用這一句型的狀況時,也無法流暢地運用。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的情境下記憶,嬰兒就是這樣學會說話的。所以我們也應該採用順著思考脈絡就能說出口的方式學習。
◆ 電視與廣播是學英文利器
我推薦的英語學習法,首先就是要「聽」。具體來說,就是把CNN當作背景音樂一樣一直開著。我高中的時候,就是靠著在自己房裡邊讀書邊聽AFN(美軍電台:American Forces Network;當時還是遠東廣播網Far East Network)學會英語的。一開始完全聽不懂,還把「Far East Network」聽成了「Paris.Napoli.Tokyo」。但是每天一直聽,不知不覺之間就慢慢開始聽得懂了。我現在在家裡書房工作時,還是會一直開著CNN或BBC,讓自己在收聽世界新聞的同時,慢慢熟悉陌生的單字、人名或是專有名詞等。
另一個就是「說」。具體作法就是積極地將自己的想法用英語表現出來。想像自己是一個主播,用多簡單的說法都不要緊,總之將自己所想的事情用英語說出來並錄下來。錄好以後第一次聽時,會發現自己有多辭不達意;接著修正錯誤的地方,第二次用正確的說法重新說一次。還可以把不知道該怎麼說的地方記下來,請教精通英語的人或是母語人士。
反覆練習直到可以自然說出自己所想的事之後,再盡量將語句段落串聯起來,重點是不要切斷文章的連貫性。針對某人的發言提出問題,對方給予回覆,然後自己再發問……透過這樣一來一往的方式,養成什麼都說英語的習慣。持續累積這樣做的話,即使年過三十五歲,一樣能學會說英語。
事實上,我剛離開日立製作所加入麥肯錫的時候,也無法順利用英語提案。當然,我從學生時代就打工做觀光導覽的口譯,也在美國待了三年,所以並不是不會英文。可是要以商業英語正式提案,仍嫌不夠流暢。於是,我把自己的提案內容錄下來,修正說得不好的地方後,不斷重複練習。同時,偷學麥肯錫中提案技巧最好的人,在提案時運用的措辭、表達方式、說明順序等,應用在自己的提案裡。二、三年後,我不僅可以流暢地用英語提案,甚至還能用英語演講。如今世界各地有許多機關團體願意支付高額演講費邀請我去演講,也全拜當時的努力所賜。
其實,現在想要提昇英語能力的人當中,沒有人是完全不懂英語的。我們在國中、高中至少就學了六年,不管什麼文章,最起碼都應該能理解七成左右。可是,那些遍佈車站附近的坊間英語補習班,還是在教一大堆已經會的東西,這樣根本是在浪費時間。克服自己不會的地方,才是更有效率的學習。
話雖如此,拼命讀一大堆英文報紙或雜誌,一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字典,這種學習方法我也不推薦。因為這與重視「讀」的舊有教育方式沒什麼兩樣,我從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靠著這種方法把英文學好的。
遇到不懂的單字也不要太在意,如同幼兒在閱讀時遇到兩三個不懂的單字,就算直接略過,也不會影響他們理解文章整體的旨趣。同樣地,年過三十五歲的人,只要練習掌握文章的大意即可。再說這年頭有許多如「Google Dictionary」或是「英辭郎.英和辭郎」這種方便的軟體,在電腦上翻譯文章變得極為簡單。
溝通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有通就好。能看清這一點,勇往直前,不斷累積經驗,就是年過三十五歲也能學好英語的最快捷徑。
◆ 英語能力差,問題在於教育方法
接下來,還想再討論一下關於日本人與英語的關係。
現在日本的英語學習熱潮減退,日本人的英語越來越糟糕了。而且,這個異常現象只發生在日本,環顧世界其他國家,中國、韓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等,處處可見英語學習的熱潮。在中東.東歐各國,也因為會英語的話,就可以到薪資高出二、三倍的外資企業工作,所以學習英語的人急速增加當中。
日本人的英語本來就糟,托福的平均分數在全世界兩百一十四國當中排名第一百九十七,在亞洲與北韓並列最後一名。這種本來就令人汗顏的狀況,又因為2007年日本英語補習班龍頭「NOVA」的破產,使問題更加惡化。這個事件導致大眾對於預收補習費的英語補習班信譽有所疑慮,再加上太多外籍講師被踢爆竟然是連吃飯都成問題,過一天算一天的流浪旅人,更讓許多人的英語學習之夢幻滅。因為這些原因,今後日本人的英語學習熱潮恐怕會更為衰退,抗拒英語的現象會加速擴大,英語能力恐有日趨低落之虞。
只是,日本人的英語能力位居世界最低水準的根本原因,是文部科學省的英語教育方法,自明治時代以來一直沒有改變。文部科學省(以及該系統培育出來的教師們)教授的學習方法,至今仍以閱讀圖書館裡的歐美文獻為目的,未將其轉換為「活用的英語」。
其次就是英語學習也與其他學科一樣,採取答案正確與否的○╳評價方式。但其實自然的語言都具有微妙的模糊性質(FUZZY),所以武斷的○╳評價法其實並不適用。
譬如我的大兒子就讀公立國中時,英語考試總是拿了一大堆╳回來。因為他把答案寫成「I speak english」,English的字首寫成小寫;或者是「He speak English」,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動詞漏加s;還有「He speaks English」也因為沒有寫句號「.」,所以被打╳之類的。
我的太太是美國人,她總是憤慨地認為,「在我看來這些根本就不能算錯啊!」而去跟老師抗議,但聽說老師的答覆是「這種答案在聯考就是零分」。我的大兒子也因此早在國中一年級,就對英語備感挫折,甚至精神受創。即使有個美國人媽媽,英語卻成了他最害怕的科目。後來他真正開始學英語是在踏入社會以後,因為工作需要而不得不學的。
另一方面,我的孫女就讀國際學校小學部,他們的英語教育方針是稱讚在先,就算答案有點小瑕疵,也會給○。他們的想法是先用讚美提高小朋友的學習欲望,然後自然而然就會有正確的表現。實際上,我的小孫女一開始很討厭英語考試,常常是錯誤連篇,但現在突然變得興趣滿滿,也越來越進步,還拿了◎回來。總之,學習語言時重要的不是指出錯誤,而是鼓勵,就如同母親對待嬰兒一般。因為不管在哪個國家,孩童都是這樣學會溝通的。日本文部科學省採取非○即╳這種恐怖的「電休克療法」,只會大量生產出更多討厭英語的人罷了。
◆ 第一步是「聽」—絕不要想什麼「意思」
說英語的時候,本來就不會計較大小寫、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的s或是句號等等,文法上有些小瑕疵也沒關係。「He speak English」或是「I speak English」意思都可以了解。
現在「世界的標準語言」是「Broken English」,世界各地正在學習英語的人,也都是在反覆使用「大約正確」的英語中慢慢進步的。換句話說,英語教育在入門階段,只求含含糊糊、大約正確就行了。
反過來說,語言教學如果總是非0分即10分,而不是採取分布於3~7分之間「大約、差不多」方式的話,其實很難真正進步。如前所述,日本連語言教學也採○╳式評分,就算只有一點點錯也被打╳,這些孩子們就會變成「巴夫洛夫的狗(Pavlov΄s Dog)」,即使在國中和高中學了六年,還是沒有人敢開口說英語。最近有人提議從小學開始就學英語,但若是教學方式不變,那只會使英語能力越來差。
日本英語教育的另一個問題,容我再說一次,就是自明治時代以來都不變的,根本就違反了人類本能的學習方法。日本的英語教育,是從英翻日與日翻英的「讀」和「寫」開始,導致日本人養成用日語思考,再轉換成英語的習慣,從腦的運作方式來看,這根本就不合理。
因此,英語的學習必須從「聽」開始。而且不要邊聽邊思考意思,不要去想這句話在日語裡該怎麼說,而必須要像是在聽蟲鳴鳥叫一般,絕對不可以去想它的意思,否則語言能力就不會進步。學習英語,要把說英語的人想做是小鳥,聽到他們唧唧喳喳的叫聲,就試著去模仿他們唧唧喳喳的叫聲。就像幼兒在聽父母說話,聽著聽著也開始會說了。就算不懂意思,也儘可能地重現相同的發音,這才是學習語言最重要的基礎。「讀」和「寫」五年後再來學都不晚。
◆ 突破「多益860點」障礙的速成法
英語已經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日本人的英語學習熱潮若更衰退、英語能力更趨低落的話,將會造成國家極大的損失。
近十年來,全世界好幾個國家的英語能力都有跳躍性的提昇,譬如說歐洲大多數的國家、韓國與中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應該是德國,在具有指標意義的幾項國際考試成績上,德國與北歐諸國(非英語系國家)是並列前茅。實際上,在德國的公共場所用英語與年輕人搭訕,他們都非常樂於用英語回答,這是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光景。原因是以大企業為中心的多數公司,都只雇用會英語的人,也只有會英語的人才能任管理職。想讓日本像德國一樣,營造出舉國上下都想提昇英語能力的環境及氣氛,首先要改變的就是父母親的心態。若真能實現的話,日本也可以一口氣來個大變身。
可是,現在的日本不但完全沒有這樣的氛圍,甚至還因為NOVA事件帶來的衝擊,讓日本全國都患「英語逃避症」了。
我非常憂心這樣下去的話,日本只會越來越落在世界各國之後,因此決定在2008年4月開始開設英語講座。「商業突破研究所大學」的E-learning公開講座「Partical English for Global Leade」(www.ohmae.ac.jp/ex/english/),就是專為將來全球化領袖所設計的實戰商業英語講座。我打算在這個講座裡,將我這三十六年企業管理顧問生涯中所累積下來know-how,全都傳授出去。
能在商務場合上將英語運用自如,需要什麼?在此我以被視為是商務英語能力指標的TOEIC為例,公開一部分提高TOEIC得分的速成訓練。
首先是「輸入力」──「聽」與「讀」的訓練。這與腦部鍛鍊一樣無聊,但除了徹底鍛鍊文法與字彙的基礎能力外,別無他法。而關於「輸出力」的「說」與「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假想實際發生的情境,然後與母語人士進行一對一的角色扮演練習。
TOEIC600分的人每天花四十分鐘,TOEIC400分的人每天花八十分鐘,持續進行這個特別訓練的話,一年後TOEIC想拿860分(無論何種狀況之下都能進行適當溝通的能力水準),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只是,在全球化商務的第一線,光靠TOEIC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足以應付各種狀況、具有實戰能力的英語表現方式,以及全球化經理人所需具備的意識與技能。用英文撰寫具說服力的email、商業信件、報告等的寫作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而且,英語對話的對象層級越高,越必須小心語氣中的細微差別。譬如,英語基本上是使用命令形,很多人誤以為,想讓命令形變得有禮貌,只要加上「Please」就好。可是命令形加上「Please」還是命令形,並不會變得更有禮貌。在商業英語中,有禮貌的表現方式是「這件事可以實現的話,我會很開心,不知道您覺得呢?」這種說法完全沒有使用到命令形,卻能誘發與命令對方時相同的行動。
這種細微的差別,如果用日翻英.英翻日的方式思考的話,是絕對想不到的。因此,在學好英語前,必須先把學校裡教的英語全部忘掉,腦袋全部淨空出清,再重新老老實實地輸入實戰英語,這才是更快的方法。
將英語運用自如絕非易事,不過,若因此裹足不前,就是不戰而敗。我希望各位想像一下自己將來活躍在新大陸的樣子:不光只是考過TOEIC,還能用英語打電話、談判,用英語寫email或報告書。只要今後持續努力,就能蛻變成一個全新的自己。蛻變之後機會將會急速增加,接下來再在實戰中磨練自己即可。我希望所有不擅長英語的商務人士,都能描繪自己將來的樣子,並欣然地接受特別訓練的挑戰。
◆ 活錢活用—海外旅行是腦力訓練
前面已經介紹過,為了自己的「reboot=再起動」,可以將金錢投資念MBA與學習英語上,以達到更有效的運用,而另一項我要特別推薦的是海外旅行。相信有很多人會利用暑假或是過年到國外觀光,但我說的海外旅行不是去遊山玩水,而是為了學習。
對我而言,自我學習的方法當中,最有用的就屬旅行。從小學時代我就有流浪的習慣,到大學畢業為止,我走遍日本國內各地,幾乎已經沒有我沒造訪過的都道府縣或是國家公園。進研究所之後,足跡更是遍及全世界,而且一直持續到今日。到目前為止,我造訪過約六十個國家,光是美國就去
留言列表